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光绪三十一年,向杨仁山先生询问这件事。他说是因为书本被煤烟熏过,所以时间久了就发脆。他说的虽然有道理,却也不能平息我的疑惑
——
藏书的人那么多,怎么会都住在有煤烟的地方呢。红螺山上没有煤烟,书纸也同样会发脆,由此就知道杨仁山先生的回答,大概是出自于想象,而不是实际验证过的确凿依据。
至前年到藏经院,与一老做书者,谈及纸性。因说北京旧书皆发脆,彼云此系毛边。毛边新时觉得厚实坚固,以草料多,竹料少,故久则发脆。毛太重太纸质,不如毛边坚实,但经久不变。外行人多以毛边为美,我等做书各工,亦愿做毛边,以其硬爽好做。实则毛太重太经久。(光)闻,疑心豁释。
直到前年去藏经院,与一位资深的做书人谈到纸张的特性,因此就对他说北京的旧书都发脆。他说:"这是用毛边纸印的。毛边纸新的时候,给人感觉厚实坚固,但因为纸当中用的草料多,竹料少,所以时间久了就会发脆。毛太纸和重太纸,虽然质感不如毛边纸坚实,但是经久不变。外行人大多觉得毛边纸漂亮,我(资深做书人)这边各部门的做书工人也愿意做毛边纸,因为它硬爽好做。实际上,还是毛太纸、重太纸能经久"。我听了,心里的疑惑一下子解开了。与徐蔚如居士书七
观经疏,释文释义,甚为疏漏。其科则三四次频标,直是芜蔓不堪。今阁下亦知是伪,似宜令发心者息此刻事,勿令嘉祥大师受诬。
《观无量寿佛经义疏》,文字和义理都有很多疏忽错漏。科文,三、四次频繁地标注,简直是冗杂散乱得难以忍受。现在你也知道这是冒名的着作,最好让发心流通的人停止刻印,以免让嘉祥大师受到诬蔑。
凡流通古人注疏,须择其义理文字,能启发人心,畅彻经义者为准。如此疏文,刻之何益。即令(光)修,亦无生色。若大改换,直成另着,不名为修。
但凡流通古人的注疏,必须选择义理文字能够启发人心,并且能够通彻畅达经义的本子。像这样(即前面所说的伪注)的注疏,刻印它有什么利益呢?即使让我来修订,也不会有什么起色。如果进行很大的改动,就等于是另写,就不叫修定了。
况天台善导各疏,遍法界流通。何不惜金钱,作此无益之事耶。取其嘉者流通,则于古人有光,于后学有益。若不论真伪,并皆流通。则令古人受诬,令后人烦神乱思,而了无利益。
何况已经有天台智者大师(《观无量寿佛经疏》)、善导大师(《观经四帖疏》)的各种注疏,遍法界都在流通。为什么还要不惜金钱,来做这样没有利益的事呢?选择好的注疏本予以流通,对于古人有光彩,对于后学也有利益。如果不论真假,一并都来流通。那么就会让古人受到诬蔑,让后学的人烦神乱思,而没有一点利益了。
祈为彼言之。(光)前年见十一面疏,亦以为伪,特未形之言论耳。此等书断以不流通为是。
祈望你为他们讲明这个道理。我前年见到《十一面疏》,也认为是伪经,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罢了。这类的书,一定不要流通才好。与丁福保居士书
近世士大夫,多守拘墟之见。有以因果报应,生死轮回之事理相告者,则曰此稗官野史小说家凭空造者,何足信乎。其人亦曾读经阅史,虽见此种事,亦不体察其所以然,其拘墟也仍复如是。
近世的知识份子,大多固守自己的孤执狭隘的见解。有人将因果报应,生死轮回的事理告诉他,他就说这是不入流的小说家凭空捏造出来,哪里值得相信呢。这种人也曾经读过经典,阅过史书,可即使在这些典籍中见到了因果轮回的事迹,却也不去体察其中的所以然,也仍然保持着执着狭隘的见解。
居士将历史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,集之于一编之中。上而麟经,下及明史,其事迹的的可考。彼拘墟者读之,当必哑口不敢谓其无稽妄造矣。
居士您将历史典籍中因果报应,生死轮回方面的事迹,集录在一本书中。向上追溯到《春秋》,向下延续到《明史》,书中所录的事迹的的确确可以考证。那些固执狭隘的人读了之后,必然会哑口无言,不敢再说因果轮回是没有根据的虚妄捏造了。
至于学佛一事,原须克尽人道,方可趣向。若于孝弟忠信,礼义廉耻等事,一不实践。虽终日奉佛,佛岂佑之哉。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。故于父言慈,于子言孝。各令尽其人道之分,然后修出世之法。
至于学佛,原本就必须先做到为人的本分,然后才可以趋向佛道。如果对于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等事,一点也不实际践行,那么即使整天供奉佛,佛又怎么会保佑他呢?实在是由于佛法涵盖了出世入世一切诸法。所以,对于做父亲的人说慈爱,对于做儿子的人说孝顺,让每个人都尽到自己做人的本分,然后修习出世间的佛法。
譬如欲修万丈高楼,必先坚筑地基,开通水道。则万丈高楼,方可增修,且可永久不坏。若或地基不坚,必至未成而坏。
譬如想要修万丈高楼,必先坚固地修筑地基,开通水道,这样万丈高楼才可以修上去,并且永久不坏。如果地基不坚固,必然导致楼未修成就败坏了。
语云,选忠臣于孝子之门,学佛者亦复如是。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,曰如何是佛法大意。师曰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欲学佛法,先须克己慎独,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。若此人者,乃可谓真佛弟子。
古话说:忠臣要到孝子中间去挑选,学佛的人也是如此。过去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:
“什么是佛法大意?
”禅师说:
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想要修学佛法,首先必须克已复礼,慎独寡过,事事都从心地里真实地去做,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若其心奸恶,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。何异先服毒药,后服良药。欲其身轻体健,年延寿永者,其可得乎。
如果他的心地奸邪恶毒,却想要借佛法来免除罪业,这就等于先吃毒药,再吃良药,借此想让自己的身体健康轻爽,延年益寿,这怎么可能呢?
实验一书,堪破此弊。流通于世,大有利益。又苏州彭希涑曾辑二十二史感应录,于历史中,摘录因果事实百八十余条。不知阁下曾有此书否。若有,宜一并排印,以辟拘墟者之眼界。
《六道轮回录》这本书,能够破除这个弊病。流通在世间,有很大的利益。另外,苏州彭希涑曾经编辑《二十二史感应录》,在历史书籍当中,摘录因果事实一百八十多条。不知你有没有这本书?如果有,应当一起排印,来开辟那些固执狭隘之人的眼界。
又二十四史,奇事固多。居士博览无遗。宜将非凡情所测之事,如欲海回狂后所标者,并诸因果轮回等事,尽录而辑作一书。以为治国安民,了生脱死之一助,则其功德大矣。不知肯满我愚愿乎。
再有,二十四史当中,奇异的事很多,而您都博览无遗了。应当将其中那些凡夫情见不能测度的事迹(如《欲海回狂》后面所标示的),连同因果轮回等事迹,全都摘录出来编辑成一本书。以此作为治国安民,了生脱死的辅助,这个功德就很大了。不知道您肯不肯满足我庸愚的心愿呢?复宁波某居士书
接手书,知治习之心,唯勤唯切。而消习之效,未得未见。其故何也。盖以生死心不切,而只将此超凡入圣,消除惑业,成就净念,作口头活计,故无实效也。
接到你的信,知道你对治习气的心,很殷勤很迫切。而消除习气的效果,却没能得到、见到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大概是因为了脱生死的心不恳切,对于超凡入圣,消除惑业,成就净念,仅是口头上说说,并没有切实遵行,所以没有实际的效果啊。
倘知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净土法门更为难闻。今幸得此大丈夫身,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。敢将有限光阴,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。令其仍旧虚生浪死,仍复沉沦六道,求出无期者乎。
假如知道人身难以得到,佛法难得听闻,净土法门更加难以听闻到。而我们今生万幸能得到这个大丈夫身,又能听闻到这个最难遇见的净土法门。怎么敢让有限的光阴,在声色货利中消耗掉,以至于使我们仍旧虚妄地在生死大海中流浪,仍然在六道当中沉沦,而没有出离之日呢?
直须将一个死字(此字好得很),挂到额颅上。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,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。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,自取烧身矣。
应该将一个“死”字(这个字非常好),挂到额头上。凡是不应当贪恋的境界现前,就知道这是我的镬汤炉炭(盛满开水的大锅,烧红的炭火)。那么就绝对不会像飞蛾一样奔赴火中,把自己烧掉了。
凡分所应为之事,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。则断不至当仁固让,见义不为矣。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。岂必屏绝尘缘,方堪修道乎。盖心有所主,不随境转,则即尘劳为解脱。
凡是遇到分内应该做的事情,就会知道这是我出离苦海的慈悲舟航。也就绝对不会当仁固让(在可以实行仁爱的时候却努力避让),见义不为了。这样一切的凡尘境遇都可以作为我们入道的殊胜因缘。哪里是必须屏绝了尘缘,才能修道呢?只要心念有所主宰,心不随着境缘而转变,就等于是把尘世的劳苦当成了解脱的路径啊。
关于网游之我有百倍奖励isuimengcom完美世界,一个能够促进人体进化的跨世纪网游!在游戏中变强,现实中的身体也会跟着进化。还可以做任务,将游戏中的物品带到现实中来。叮,03shucom您完成任务空间戒指的考验!叮,您完成任务紫翼雷龙的考验!现实中,萧寒打开空间戒指,从中取出一具五阶变异兽的尸体,抬手抛向紫翼雷龙ddxswcc...
那些年,葡萄架下垂挂的葡萄还是粉红色的,和樱桃一般鲜艳欲滴。那些年,黄瓜还只是一种瓜,除了饱食与美容,人们还未开发出黄瓜的其他用途。那些年,香蕉还是香蕉,香蕉牛奶还没有面世。那些年的遗憾,在今生开出绚烂的花PSQQ书友群945516634...
寄宿文学|双向救赎|双向暗恋没心没肺明艳大小姐x美强惨痞帅酷哥2012年的夏天,夏莓长了一颗智齿。有个无稽之谈是这么说的,智齿疼时遇到的人就是你此生的真爱。1夏莓第一次见到宋清焰时16岁。她爸指着身边女...
甜度100宠妻!时觅薇捡了个俊美小狼崽,听话乖巧又迷人,可惜就是太黏人,还时时刻刻都想拖她去领证ampampbrampampgt 姐姐,你别不要我,我都听你的ampampbrampampgt 姐姐,我心口疼,要亲亲才能好ampampbrampampgt 姐...
学好琴棋书画,走遍古今都不怕。古代闺秀陶醉一朝穿越到混迹街头的太妹身上,成了暴发户和小三的女儿。不仅有小跟班,还有一身桃花债。阴差阳错间,陶醉不得不选择跟豪门公子假结婚。什么?还要她扮演悍妇?她是闺秀千金好不好!揣着琴棋书画技艺和过目不忘的本领,陶醉开启了一段奇妙的现代之旅。...
正统修仙,成长流,无CP仙人抚我顶,结发受长生。一介孤女江月白,翻山九重上青云,只为觅得仙人路,放浪天地踏云霄。修仙之路,逆天而行。与天争,与地争,与人争,与己争。师姐日诵十卷经,她便读书到天明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