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崇祯动容了。 从几案后面转出来,伸手将儿子扶起。 朱慈烺抬头时,看到的是崇祯的蒙蒙泪眼。 “我儿仁厚赤诚,爱民如子,父皇我甚是欣慰!”崇祯轻声而赞,眼神中带着一点点的小惭愧:我儿都能将百姓安危摆在第一位,我自诩圣天子,关键时刻却为虚名所累,忘记了先帝的遗言,实在惭愧。 天启帝临终有言:“吾弟当为尧舜。” 崇祯一直奉为圣典。 既为尧舜,当然要爱惜子民。 得崇祯如此夸奖,朱慈烺反倒不好意思了。 “好拉,不要哭,父皇答应你了。”崇祯一脸严肃:“王承恩,传旨,令杏山塔山军民全部撤回山海关,具体事务,由兵部督办。” “是。”王承恩答应。 “父皇,时间紧迫,必须严令兵部抓紧时间。”虽然知道不应该,但朱慈烺还是忍不住多了一句嘴。 崇祯笑一笑,目光看向王承恩:“听见没有?将太子这一句也写到圣旨里。” “是。” 王承恩快步退出,去传圣旨了。 朱慈烺微微松了一口气,这些天来,如何说服崇祯,撤回杏山塔山的军民,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件事。 崇祯对一城一地看的极其重要,整个崇祯朝,从来没有主动放弃过任何一座城池,任何放弃城池的官员,都会遭受他最为严厉的惩罚,提出的人也会遭殃,因此,即使明知道杏山塔山已是死局,但依然没有官员敢向崇祯提出撤退的两字。 想要说服崇祯改变立场,主动放弃杏山塔山,不是一件容易事。 还好,朱慈烺做到了。 但还是有点小遗憾,父皇虽然答应从杏山塔山两地撤军,但却没有提到宁远,宁远城距锦州一百八十里,现在还牢牢的握在明军手里,加上宁远城是名将袁崇焕修建,城池坚固,还曾经有宁远大捷,因此倔强的父皇丝毫没有放弃宁远的意思。 朱慈烺没有再劝,父皇能答应从杏山塔山撤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,须见好就收。 所幸照历史记载,宁远城陷落是在崇祯十六年,还有一年时间可以挽回,倒也不必太着急。 崇祯牵着朱慈烺的手,目光凝在朱慈烺的脸上,很严肃的叮嘱:“我儿是太子,我大明未来的皇帝,今日就算了,从今日起绝不可以轻易流泪,不然会为人臣嗤笑,不复天家的威仪,你明白吗?” “儿臣明白。”朱慈烺点头,心说你刚才不也泪眼蒙蒙了吗? “明白就好。” 崇祯放开朱慈烺的手,踱步走回几案后:“你说有三件事,水师的事让朕高兴,撤军的事让朕为难,却不知道你第三件又是什么事啊?” 朱慈烺整理了一下情绪,拱手道:“父皇,如今外有建奴,内有流贼,但我大明朝除了山海关的关宁军,京畿附近,竟然再没有一支可堪一战的精锐了,一旦建奴绕道蒙古,再行崇祯二年的旧事,兵临北京城下,我大明朝就危险了,因此儿臣以为,整顿京营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!” 崇祯脸色微微一变,沉吟道:“你想整顿京营?” “是。当初我成祖文皇帝定都北京之时,设立京师三大营,分别是五军营、三千营、神机营,此三营乃大明朝精锐中的精锐,曾追逐漠北,扫平沙漠,迫的蒙元望风而逃,当年那是何等的威风,何等的豪气!可如今的京营却暮气沉沉,除了维持治安,竟然再无其他用处,儿臣思量着,京师三大营这是生病了,必须下猛药、去沉疴,三大营在册人员一共有十二万人,不需多,只需能整编出三万精兵,纵使建奴兵临城下,我大明也丝毫不惧!” 朱慈烺声音坚定。 崇祯皱着眉,在几案后来回的踱步。 京师三大营的那些烂事,他心里是知道的,崇祯元年的时候,他就命当时的兵部尚书李邦华整顿过,而李邦华也不负重托,占役、虚冒、卖闲、包操等京师三大营的诸多弊端,在李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1995年的阿美利加,互联网的火焰刚刚点燃,手机还是砖式,好莱坞的电影还未进入特效时代,这一切都将因宋阳的出现,而进入另一个时代。有媒体惊呼他是新一代的霍华德休斯,就如同当年休斯做出的那一切,引领潮流让无数人为之疯狂,而宋阳比起当初的休斯有过之而不及,他改变了一个时代。但对于媒体的评论,宋阳却只是留下一句,我只是我,历史会给出答案!...
末世空间囤货无限流某日,天空突然出现一个星球虚影,无数人被卷入无限末世天灾世界中。只有完成系统发布的任务,才能带着奖励回到原生世界。宁芊芊觉醒的异能是拥有一个交易系统,购物一秒到货,还附带可升...
反派和炮灰是没有好下场的!时空管理局上班的新人裴彦第一次做任务就接到了一个大活儿,改造人渣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。第一个世界啃老的学霸,谁能想到学生时期辉煌的学霸,工作后居然失去社交能力回家啃老?裴彦...
男人不能急,急了就快,快了就菜。从今天开始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皇。开局接手新长安修建项目,别人都感叹大兴土木亏空国库,他却越造国库越充裕。哦,他在大隋卖期房,那没事了。大修运河,别人都是劳民伤财怨声载道,他却百姓踊跃人满为患。哦,有双休还有工资,那没事了。教孙思邈火药的正确配比,大兴火器。收李世民为弟子,册封为天策上将,让他做他最擅长的事情,打他爹,打他哥。收李靖为小弟,教他正确的托塔姿势,从雁门关一路打到君士坦丁。筑长城,修运河,征高句丽,营建东都,科举制对抗门阀士族,要做,但是慢慢来。我要造就大隋盛世。...
老疯子死后,我一直以为村子里就我一个人,直至那年,两个男人扛着摄像机到村子里,说要拍一个走婚纪录片...
故事要从一列开往宝安的知青列车开始说起...